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 )的青少年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
A:
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
B:
已满16周岁而未满18周岁
C:
已满14周岁
D:
未满25周岁
答案:
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
2、我国当前青少年人犯罪的特点有( )
A:
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暴力化的特点
B:
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
C:
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
D:
从年龄上看,呈低龄化的特点
答案:
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暴力化的特点
,
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
,
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
,
从年龄上看,呈低龄化的特点
3、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个人因素包括( )
A:
青少年盲目模仿性强
B:
青少年好奇心强
C:
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
D:
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答案:
青少年盲目模仿性强
,
青少年好奇心强
,
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
,
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4、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包括( )
A:
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B:
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教育方法不当,诸如溺爱、打骂、放任不管等等,都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C:
青少年的年龄
D:
不良社会环境
答案:
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
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教育方法不当,诸如溺爱、打骂、放任不管等等,都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5、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包括( )
A:
教育功能单一化:有的学校片面强化智力教育,忽视思想品德、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重教书轻育人
B:
有的教师对后进生、双差生的鄙弃和疏于教育易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C:
流失生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后备军”
D:
学校教育中缺乏青春期教育,使未成年人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理、神秘感和尝试的欲望,易于接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
答案:
教育功能单一化:有的学校片面强化智力教育,忽视思想品德、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重教书轻育人
,
有的教师对后进生、双差生的鄙弃和疏于教育易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
流失生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后备军”
,
学校教育中缺乏青春期教育,使未成年人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理、神秘感和尝试的欲望,易于接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
第二章
1、 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 )
A:亚里士多德
B:克劳塞维茨
C:《犯罪心理学纲要》的作者埃宾
D:柏拉图
答案: 《犯罪心理学纲要》的作者埃宾
2、“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 )
A:
龙勃罗梭
B:
柏拉图
C:
弗洛伊德
D:
马斯洛
答案:
龙勃罗梭
3、生物学原因论将心理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的生理因素,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由于其生理因素异于常人。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犯罪心理学家龙勃罗梭是该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犯罪是一种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犯罪心理活动是犯罪人的生理特征决定的。1876年他的名著《犯罪人论》问世,其理论基础是犯罪的生理遗传决定论。
A:对
B:错
答案: 对
4、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犯罪的生理因素作了广泛的探讨,不断丰富、发展和修正了龙勃罗梭的理论,形成了一些分支学说:体形说;内分泌说;染色体变异说;脑电波说等。
A:对
B:错
答案: 对
5、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学原因论认为犯罪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因素,犯罪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无不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德国的犯罪学家、刑法学家李斯特是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30年后,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分支学说:社会环境论;模仿论;不同接融论或差异结交论、异化交往论、不同联系论;文化冲突论;社会异常论;标签理论。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三章
1、 在犯罪手段上的年龄差异方面()
A:青少年的犯罪手段和方式往往带有情景性、冲动性、体能性、团伙性、缺乏预谋性等特点
B:中壮年人的犯罪手段和方式往往带有预谋性、欺骗性、智力性等特点
C:老年人的犯罪手段和方式往往带有非体能性、单独性和情景性等特点
D:青少年犯罪、中壮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没有区别
答案:ABC
2、从犯罪形态看,中壮年人犯罪是整个犯罪现象中的典型形态;从犯罪数量来看,中壮年人犯罪在全部刑事犯罪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虽然中壮年人犯罪的案件数量没有青少年热犯罪数量多,但是,中壮年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却可能远远大于青少年犯罪和老年犯罪,中壮年人犯罪,特别是职务犯罪,直接关系到党风和廉政建设问题,因此,加强对中壮年人犯罪心理的研究,对于有效防治国家公务员犯罪,反腐倡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A:对
B:错
答案:A
3、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
A:14周岁以下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时期
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为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该年龄阶段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罪行负刑事责任
C:已满16周岁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时期,因为已满16周岁的人,其智力和社会知识已有相当的发展,已具备了承担刑事责任的辨别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D:考虑到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所以,我国刑法规定,对这部分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答案:ABCD
4、 在我国古代,关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有不少论述,以下那些说法表明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的关系:()
A: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B:性相近,习相远
C: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答案:BD
5、 龙勃罗梭认为,影响天生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是( )
A:社会因素
B:心理因素
C:行为习惯因素
D:生理因素
答案:D
第四章
1、犯罪的重点特征是指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犯罪行为的分布特征,即一天中什么时间犯什么罪的人最多。因夜间的黑暗,以及人们疏于防备等无疑给犯罪的发生带来一些方便。盗窃汽车、入室抢劫、拦路强奸等犯罪通常被称为“夜间犯罪”。研究还发现,扒窃、过失致死等在白天发生的较多。这与上下班的交通拥挤时间,以及下午时间司机精神较疲惫不无关系。
A:对
B:错
答案:A
2、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可以忽略不计。
A:对
B:错
答案:B
3、由于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好转,营养状况的改善,导致青少年的生理早熟,使性的体验感提前,加之现实社会中性适应期的延长,可能是青少年性犯罪低龄化的主要原因。当然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A:对
B:错
答案:A
4、犯罪心理形成与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包括:
A:学校教育内容的失衡
B:学校教育方式不当
C:学校管理上的失当
D:大众传播媒介中不良的诱导
答案:ABC
5、不良的学校教育可能会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产生
A:对
B:错
答案:A
第五章
1、犯罪动机有如下特点( )
A:犯罪动机的主观性
B:犯罪动机具有相对性
C:犯罪动机具有动态性
D:犯罪动机具有复杂性
答案:ABCD
2、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不决定个体是否犯罪,但智力水平与犯罪者采取什么手段密切相关。
A:对
B:错
答案:A
3、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犯罪;气质类型与犯罪类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气质可能影响犯罪类型、犯罪手段和方式。
A:对
B:错
答案:A
4、犯罪行为与不良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是不良性格引起的,不良性格仅是造成行为人违法犯罪的因素之一。
A:对
B:错
答案:A
5、 从年龄特征来看,青少年是犯罪的高危人群。
A:对
B:错
答案:A
第六章
1、促成犯罪预备行为实施的外界因素刺激有:( )
A:被害人突发的行为
B:与犯罪无关的第三人无意识地为犯罪人提供了犯罪的方便条件
C:犯罪人急于实施决意中犯罪以达到其他目的
D:共犯之间彼此互相促进
答案:ABCD
2、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一般来说,犯罪人数都是女性高于男性。
A:对
B:错
答案:B
3、男性在犯罪手段上多采用具有主动性、进攻性的暴力手段为多,女性在犯罪手段上的特点为被动性、欺骗性、非暴力性、隐蔽性。犯罪中多利用女性的性别特点作掩护进行犯罪。
A:对
B:错
答案:A
4、 过失犯罪的认识特征包括:()
A:行为人行为的目的与行为结果不一致
B:行为人的知识经验与判断的欠缺和不当借鉴
C:行为人的遗忘
D:记忆欠缺、错觉等
答案:ABCD
5、一般来说,犯罪未遂时的心理状态有:懊恼;悔恨;愤怒;恐惧等。犯罪既遂时的心理状态有:满足;弛缓;精神紧张、联想混乱;悔悟;犹豫等。
A:对
B:错
答案:A
第七章
1、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基于犯罪人在行为时的心理差异和犯罪行为深度的差异,将犯罪人分为初犯、累犯和惯犯,这主要是根据犯罪人在年龄、性别、智能、气质等方面的特点,分析犯罪人在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沾染恶习的深浅,犯罪动机和目的、犯罪手段和行为,以及对犯罪后果的考虑等方面的差异为因素考虑的。
A:对
B:错
答案:A
2、初犯是指第一次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包括轻微的违法行为以及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第一次犯罪往往要经历许多矛盾,既有对犯罪所要达到的目的的追求、向往,又惧怕法律的处罚,同时,还有道德、良心仍存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态。
A:对
B:错
答案:A
3、惯犯是指反复多次地实施同类违法犯罪的罪犯。犯罪心理学所研究的惯犯主要是指反复多次实施同类犯罪行为,以犯罪为常业,并且形成了犯罪习惯,将犯罪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或以犯罪所得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犯罪分子。
A:对
B:错
答案:A
4、一般共同犯罪的心理即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决意参与共同犯罪,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其特征包括:
A:共同意向性
B:目的统一性
C:心理趋同性
D:心理相容性
答案:ABCD
5、有组织犯罪的心理包括:
A:反社会意识增强
B:罪责扩大,安全感增强
C:犯罪组织的内聚力强
D:成员之间往往有权威与服从心理
答案:ABCD
第八章
1、暴力犯罪是指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直接侵犯或危害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等的犯罪,一般包括杀人罪、伤害罪、强奸罪、抢劫罪等。
A:对
B:错
答案:A
2、暴力犯罪的特点包括( )
A:犯罪主体绝大多数是青少年
B:暴力犯罪的突发性
C:暴力犯罪动机的复杂性
D:暴力犯罪的恶劣性
答案:ABCD
3、暴力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应当是一个因素群,是犯罪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以及受害人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A:对
B:错
答案:A
4、 暴力犯罪的预防对策包括( )
A:改善社会环境,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
B: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C:加强社会调解和疏导工作,注意及时解决纠纷,防止矛盾激化
D:发挥司法机关的积极作用,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管理,严厉打击暴力犯罪
答案:ABCD
5、盗窃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产的行为。犯罪人往往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
A:对
B:错
答案:B
第九章
1、犯罪心理预测就是在经过深入调查,科学、准确、全面地掌握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犯罪资料,准确把握犯罪产生的客观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统计学、逻辑学和数学等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和技术处理,揭示犯罪原因、条件相关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活动的规律性,并对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未来发展趋势、犯罪种类、犯罪人员构成、犯罪类型分布、犯罪手段和方式,以及某些个体犯罪和重复犯罪的可能性等进行事先测定与推估的犯罪心理研究工作过程。
A:对
B:错
答案:A
2、犯罪心理预测的分类包括( )
A:从对象上可分为社会总体、局部与个体预测
B:从形式上可分为综合、分类和单项预测
C:从时间上可分为近、中、远期预测
D:从性质上可划分为定性和定量预测
答案:ABCD
3、犯罪心理预测的内容包括( )
A:犯罪率的预测
B:犯罪类型的预测
C:犯罪人的预测
D:犯罪侵害的客体的预测
答案:ABCD
4、犯罪心理的探索型预测法是指假设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变,从现状推测未来的方法。
A:对
B:错
答案:A
5、初犯预测是指对重新犯罪的预测。
A:对
B:错
答案:B
第十章
1、按照萨瑟兰差别交往理论的观点,犯罪是习得的。将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放到监狱中将可能强化其犯罪倾向。
A:对
B:错
答案:A
2、犯罪心理评估和干预机制立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殊性,探索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层原因,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因素,强调在全面评估未成年人个体情况的基础上定罪量刑,体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A:对
B:错
答案:A
3、犯罪心理评估和干预介入的现实基础包括( )
A:未成年人犯罪比率居高不下
B:社会管理创新意识
C:丰厚的高校资源
D:较为成熟的心理评估与干预机构以及较为宽广的缓刑帮教资源
答案:ABCD
4、犯罪心理诊断是运用多种方法查明犯罪人心理特征、行为倾向及其与犯罪的关系,从而为犯罪适用法律、矫正治疗提供依据的活动。
A:对
B:错
答案:A
5、犯罪心理矫正是利用心理学、犯罪学、精神病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消除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和不良行为习惯,帮助犯罪人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的方法与活动。
A:对
B:错
答案:A
老友网www.andlaou.com免费为你分享